新闻动态>>
现在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用科技诠释艺术——材料的无限可能性——第十三期“育材讲堂”顺利举行
添加时间:2025-10-22 10:17:02  

       2025 年 10 月 1 日,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十三期 “育材讲堂” 在北洋园校区 31 教学楼 2106 报告厅顺利举行。本期讲堂以 “用科技诠释艺术 —— 材料的无限可能性” 为核心主题,特别邀请到学院 00 级校友李幸呈、96 级校友王兆东重返母校,分享他们在材料领域跨界探索的精彩历程。材料学院副院长韩曼瑜出席活动并为在场师生介绍两位校友,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讲堂,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创新、融合与未来的思想盛宴。

校友情深寄厚望,跨界融合展潜能

讲堂开篇,李幸呈校友便为学院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 —— 他受邀参与中央电视台采访,并在央视 10 套教育频道播出的人物专访《在天大的日子》影像资料,这份承载着个人成长与母校情怀的资料弥足珍贵。随后,他以自身成长轨迹为脉络,生动讲述了从材料专业起步的跨界探索之路:攻读科技英语双学位拓宽知识边界,进入食品行业后巧妙运用材料学知识实现技术突破,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纯钛合金打造吉他,让这份 “材料匠心” 亮相国际舞台。他用亲身经历证明,材料人拥有远超想象的跨界潜力,为在场学子打开了学科应用的新视野。

“历经 20 余年发展,咱们学院实力日益雄厚,师资队伍愈发精良,资源储备也更为丰富。” 回顾学院发展历程,李幸呈校友满是感慨,同时向学弟学妹们送上殷切寄语:“如今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,都只是前行路上的一小步。期待各位同学能站在师兄师姐的肩膀上,勇敢探索更多未知,创造属于自己的可能。当每个人的‘可能’汇聚起来,必将为咱们学院、为材料学科开辟无限未来!”

科技赋能艺术,材料塑造未来

用科技诠释艺术,王兆东校友带领观众走进了材料科学与艺术建筑交融的宏大世界。他分享了自己从参与制造享誉海内外的大型金属佛像雕塑,到转型开拓异形金属幕墙、仿古金属建筑等新领域的创业征程。从南京阿里巴巴总部的现代金属幕墙,到西安万家天地的仿古金属构件,再到上海南京路的特色金属装饰,一个个地标性建筑案例的呈现,直观展现了材料技术如何将天马行空的艺术设计落地为现实杰作。

“我始终认为,艺术是从 0 到 1 的创造,它定义了事物‘应该长成什么样’;而将这份创意变为实体,正是我们理工科的价值所在。” 王兆东校友精辟地阐释了艺术与工程的辩证关系。他还着重介绍了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:将积累多年的 “工艺数据库” 与人工智能、工业软件深度融合,突破复杂曲面个性化定制与高效生产的技术瓶颈,并展望这一技术在高铁、飞机、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,让在场师生看到了材料技术赋能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。

互动启迪思想,薪火传递力量

在互动交流环节,一位同学提出了颇具深度的问题:“如何让冰冷的材料‘诉说’情感?”

对此,王兆东校友给出了深刻解答。他认为,要实现材料与情感的联结,关键在于在艺术表达的感染力、性能要求的实用性与经济性价比的合理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。而他的团队之所以能在行业中立足,核心竞争力正是通过工艺创新,让现有材料突破性能边界,展现出更极致的应用状态。“材料是支撑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学科,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脱离材料而存在。即便是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,也离不开芯片的支撑,而芯片的核心正是硅基、碳基等材料。” 他的话语,让在场学子更深刻地认识到材料学科的重要性与使命感。

讲堂尾声,材料学院学生代表向两位校友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并合影留念,用镜头定格下这一充满温情与意义的时刻。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,第十三期 “育材讲堂” 圆满落下帷幕。

结语

          两位校友的分享,虽聚焦于不同的领域,却围绕着同一条核心主线 —— 材料科学是连接科技与艺术、架起现实与未来的重要桥梁。本期 “育材讲堂” 不仅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现了材料学科广阔的应用前景,更以校友们的成长经历为榜样,激励着每一位材料学子勇于突破学科边界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,在材料科学的世界里开拓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。